新春走基层丨浓情年味闹北京 不一样的仪式感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6日讯(记者 魏金金)随着岁末年初的脚步渐近,北京的年味也愈发浓郁,各大文博场所和文娱场所纷纷推出...
原标题:
通达·交融·超越
灵渠:从历史深处走来
——2023年世界运河大会研讨会侧记
嘉宾一行考察灵渠景区文化文物。
嘉宾一行在灵渠博物院体验“过陡门”。
□本报记者李思静/文 通讯员王战飞/摄
“古人太聪明了!”
这是7月20日上午,参加2023年世界运河大会研讨会的嘉宾们在参观灵渠博物院、实地考察灵渠古运河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当天下午,2023年世界运河大会研讨会隆重举行,来自交通、水利、文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灵渠之畔,共商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助力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
在致辞环节,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桂林市委书记、桂林市申办世界运河大会指挥部指挥长周家斌表示,这次研讨会将聚焦灵渠的独特技术、历史价值、保护提升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交流,为进一步加强灵渠保护提升、申办世界运河大会、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
站在灵渠之滨回望历史,2000多年前,灵渠的诞生,让湘江与漓江得以联通,让中原与西南边区有了深层次的交融。通过研讨会眺望未来,千年古运河灵渠带着历史的波纹走进新时代,在启迪平陆运河、湘桂运河的同时,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中焕发着全新活力。
通达
贯连古今 联通江海
与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和货物可以搭乘飞机、高铁等多种交通工具来到桂林不同,在古代,中原地区要与桂林乃至岭南地区取得联系,灵渠是一条交通要道。
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所长、通航建筑物建设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航运协会(PIANC)升船机工作组主席胡亚安巧妙地用“二灵”解读他眼中的灵渠——灵在功用、灵在设计。
“古人在最合理的地方,以最便捷的方式,用最经济的成本,改变了中国自然水系的格局。”胡亚安说。
灵渠连接起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将湘江源头与漓江源头相连,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使得船舶可从长江进入湘江,再通过灵渠到达漓江、汇入珠江,构成了联通华东和华南的水运网,打造了中国古代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
同时,灵渠主要包含的渠首工程、航道及配套工程、通航设施、灌溉设施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灵渠成为一个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伟大水利工程。
“我认为,灵渠设计的科学、结构的灵巧、工艺的精致,对今天的水利水运工程建设仍有宝贵的参考价值。站在今天的视角,我们可以说,灵渠记载着中国古代水利文明的精华,是无价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胡亚安高度评价道。
在参观灵渠博物院时,嘉宾们认真聆听讲解,兴致勃勃体验“过陡门”这一“世界船闸之父”;在考察灵渠古运河时,嘉宾们为古人先进的水利技术所折服,又为灵渠两岸的满目青翠所欣喜。而在现场,还有更多初次到访灵渠的游客,他们惊叹于这一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竟已用上高超先进的技艺,又陶醉于清代诗人袁枚描绘的“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秀美风光。
诚然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交通建设核心技术人员、中交水规院董事、总工程师吴澎所说,“当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运河学者来到这里,对照古代诗人们的描述,灵渠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震撼”。
交融
推俎豆以化猿饮 演坟典以移鴃舌
桂林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灵渠,其作用不仅仅是改变中国自然水系格局。
曾主持修浚灵渠,被尊为修渠“四贤”之一的唐人鱼孟威,在《桂州重修灵渠记》中书写了灵渠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的作用:推俎豆以化猿饮,演坟典以移鴃舌。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也曾诗曰:凿通五岭奠南疆,楚粤秦吴一苇航。可见,灵渠对实现中国统一、巩固边疆、促进岭南地区发展、促进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促进南北民族融合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进入新时期,桂林市委、市政府近年来把灵渠保护提升作为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工作之一,组建挂牌成立灵渠博物院,持续推动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遗产,加强灵渠的水利、军事交通、民族融合、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一带一路”连接等历史功能价值研究,全面提升灵渠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旨在让灵渠这一千年古运河走进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成为向世界展示桂林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成为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亮丽名片。
眼下,桂林正在全力推进灵渠申办世界运河大会,一个全新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讲好“灵渠故事”?现场专家为这条古运河精准把脉。
“要发挥灵渠的文物价值、文化价值,要讲好灵渠的前世今生,办好灵渠博物院,做好文化创新,打造一台大型的灵渠文化演艺节目和一个大型的灵渠文化节庆留住客人,扬其名声。”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高级工程师、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张克贵说。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总工程师、项目审核部主任王立平带来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经验。在展示中可以看到,扬州段用文化促进本地旅游发展,用旅游反哺文化事业与产业,而大运河(北京段)通过开启文化地图众绘计划,让更多人加入到大运河文化记录中。
“灵渠各个方面的历史价值应该还要继续发掘,要把灵渠的历史文化继续发扬。”文博研究馆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蒋廷瑜进一步强调,“我们的新任务,就是传承和发扬灵渠的历史文化,把灵渠文化推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这次研讨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超越
一张更宏大的蓝图正在绘制
水运自古以来就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对于陆运和航运,水运具有成本低、数量大、长运距等方面的明显优势。在当天的研讨会上,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津维介绍说,我国大约有90%的大宗货物运输是依靠水路,在国民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
2200多年前,灵渠运河的凿通让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实现水运联通,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中国南方水运网络的重要一环,为促进岭南与中原、东南亚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灵渠的历史,给内陆运河的发展提供了参照坐标,这在内河航运被提升到前所未有战略高度的今天,堪为一面“明镜”。
近年来,我国内河航运发展迅速,“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年货运量突破39亿吨。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内河航运发展,2022年8月28日,总投资超700亿元的世纪工程平陆运河开工建设,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辟的首条江海联运大通道正式开建。平陆运河连通广西的内陆与南海的北部湾,是我国自京杭大运河以来的第一条运河,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标志着广西将再一次进入“运河时代”。
与此同时,规划中的湘桂运河也已被纳入“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规划。陈津维表示,湘桂运河开通后,湘江中上游南向出海外贸货物,特别是到东盟、中东、欧洲等地的货物可经湘桂运河至桂江、经梧州汇入西江,进入广东口岸,还可与平陆运河形成经北部湾港出海通道,为湖南、湖北等中西部地区开辟新的出海口,优化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吴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新时代湘桂运河的建设将在现代综合交通网的背景下,实现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高质量高标准的水路贯通。”在吴澎看来,这不仅是对灵渠精神和灵渠文化的传承,湘桂运河与平陆运河的建设将改变一方的产业布局,并在助力国家实施双循环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