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县委网信办开展暑期直播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知识科普活动
活动中,网信办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直播的形式向广大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普及网络沉迷的危害及预防知识。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未成...
早预防,早筛查,早阻断
中国新闻周刊消息 刘雨(化名)第一次踏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北京红丝带之家时,甚是奇怪,为什么一家医院里会有一个这么特殊的公益组织。
那时他刚确诊HIV感染,因为发现较晚,免疫系统已经遭到破坏,合并了肺孢子菌肺炎(PCP)感染。虽然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但治疗产生的疼痛让他夜里无法入眠,每日服药也让他不得不担忧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
在北京红丝带之家的那间屋子里,他对着韩晶,把这些焦虑一股脑地倾诉出来。站立不安地讲了一个多小时后,他对韩晶说“我实在不知道这些话要跟谁讲了”。
从2000年加入北京红丝带之家,韩晶接触过众多像刘雨一样的HIV感染者。她深知,患者每一句的牢骚,其实都是一个求救信号。她和北京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们需要做的,就是敏锐地捕捉到患者自己内在的动力是什么。
治疗HIV感染的关键之一在于感染者的自我疾病管理。“为病人赋能,就是让他们自己参与到治疗中,多一点自我掌控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疾病管理,提高生存质量。”韩晶说。
郑煌所在的上海心生SCMC,是一个为HIV感染者提供咨询、检测与治疗关怀的公益小组,他和志愿者们每天至少都会接到二十几通咨询电话,也早已习惯凌晨两三点被陌生电话吵醒。这些电话的内容大都相同——“得了艾滋病以后我还能活多久”“我怎么去跟家人、爱人相处”。
“第一次知道自己感染的时候,很多人心态是崩溃的。”郑煌谈道,“最好的方法是陪伴,以及聆听。让他们去了解,其实HIV感染是可防可控可抑制的。”
成为可防可控慢性传染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198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5例艾滋病病理报告,四十余年来,HIV感染已从绝症转变为一种慢性传染病。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发布的《调查:HIV/AIDS报告病例的死亡率和流行趋势》显示,我国HIV感染者的治疗覆盖率和治疗成功率首次超过了90%。1
尽管目前还没有药物可以彻底治愈艾滋病,但通过规范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将HIV病毒载量控制在非常低、甚至降到体内检测不到的水平。只要积极治疗,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也与健康人群几乎是一样的。
在北京红丝带之家工作二十余年,韩晶和许多感染者成为了老朋友。这些人中有人成为了志愿者,也有人从原来一个家庭的父亲,升级成为了岳父或者爷爷。
“很多病人最初以为这个病没办法治,但通过20多年的规范治疗,病人现在 CD4 (CD4+T细胞)能达到900 多,病毒载量也得以持续的抑制。”她感慨道,“其实我们能看到病人不仅能够活下来,而且活得很好。”
同时,经过各方努力,我国艾滋病整体持续处于低流行水平。截至2022年底,全国报告存活HIV/AIDS 122.3万例,2022年新报告HIV/AIDS 10.7万例。2
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3一般的生活接触,如与HIV感染者握手、拥抱、共同进餐、一起居住或使用公共设施等不会感染艾滋病,HIV感染者咳嗽、打喷嚏也不会传染艾滋病。4
在郑煌看来,随着国家对于艾滋病防治和HIV感染者关怀不断增强,公众通过各种宣传科普逐渐了解了艾滋病传播途径,正视感染人群。
“目前输血传播基本阻断,母婴传播和注射吸毒得到了有效控制。”郑煌介绍道,“要加强艾滋病性行为传播的防控教育,第一,不要发生高危性行为。第二,发生性行为要有安全意识,记得要先戴好安全套,在这基础上,建议使用暴露前预防用药。如果没有做好安全防护,72小时内使用暴露后预防药物,早筛查早治疗。”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