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考古学文化和先秦史料后,发现“小米”这不上档次的名字其实能承载很大的文化意义

当然,北方粟作文化同南方稻作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交流融合(随历史气候周期变化)。后来自商周开始,原始汉语人群/华夏文明逐渐扩张,最后由秦汉建立大一统帝国。其实国内旱地农业的主要农作物由粟/小米变为小麦,可能至晚唐五代才完成,包括长江流域(例如江南)稻麦轮作制的形成。毕竟江南出身的唐人李绅都还在诗吟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小米公司致力于人车家全生态,以后若是推出智能化房产项目,名字取作“粟园”还挺有意思。

下附先秦至北魏材料反映的华北农业模式:

转自知乎https://www.zhihu.com/pin/1675571312175685632?native=0&utm_psn=1757864906312187904

汉代以前材料中黍粟稻麦粮食作物的安排大同小异:“春种粟;夏收冬麦+种稻;秋收粟+种冬麦;冬前收稻 ”,粟为优势主粮。

西汉晚期《氾胜之书》相比先秦模式有两个新变化:出现“春种稻/春种麻”的记录。前者或反映汉代水利建设成果(解决了春季稻秧灌溉问题),也与后世农书“粳稻/旱稻”旱田品种出现有关;后者疑似与后世农书“胡麻/苴麻”对应,或为西域引入的纤维作物。同时《氾胜之书》还出现了初春作物“旅麦”,似为春小麦最早记录。

东汉后期《四民月令》中出现春小麦明确记录并种植方案,这或许是因为作者崔寔有五原、辽东边郡(春小麦产区)任职经历。

了解考古学文化和先秦史料后,发现“小米”这不上档次的名字其实能承载很大的文化意义

北魏《齐民要术》引西晋《广志》“旋麦…出西方”,暗示两汉春小麦同样由西域(青藏?北亚?)引进。

为您推荐

上海探索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家庭教育

上海探索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家庭教育

  中新网上海5月15日电 (记者 陈静)“当AI技术重塑教育形态,家庭教育既迎来了智能技术打破时空壁垒的机遇,更面临价...

2025-05-20
共筑航天梦

共筑航天梦

  近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文化路小学航天科普馆,教师在讲解“太阳能飞机”飞行知识,为学生普及航天知识,共筑航天...

2025-05-19
探天目山实验室低空“黑科技”:无人机巡检上“外挂”

探天目山实验室低空“黑科技”:无人机巡检上“外挂”

  中新网杭州5月11日电(鲍梦妮)5月10日至11日,“天目山低空技术成果展”在浙江杭州举行。该展由天目山实验室打造,...

2025-05-13
一所幼儿园背后有何“浙港情谊”?

一所幼儿园背后有何“浙港情谊”?

  据报道宁波5月5日电(林波)在浙江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一座由浙江省爱乡楷模闻儒根祖宅改建的幼儿园正在书写新时代育人...

2025-05-12
什么天气会导致飞船返回舱归期变动?气象专家解读

什么天气会导致飞船返回舱归期变动?气象专家解读

  神舟十九号三名航天员的归期原计划为4月29日,但受天气原因影响,推迟至今天。那么,具体是什么样的天气原因导致了归期的...

2025-05-06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