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文化之乡”启动春节文化系列活动
成都1月8日电(记者薛晨)2025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
2023年的最后一天,陈慧出了人生中的第三本书《在菜场,在人间》。陈慧是谁?她是一名作家,是被央视、《浙江日报》等众多媒体报道过的“名人”……但如果你这么称呼她,恐怕她会跳起脚来,大声告诉你:“我只是一名在梁弄菜场旁卖日用品的小摊贩!”
是的,她是一名在菜场旁被大家唤做“阿三”的小摊贩,也是一位从江苏远嫁而来的新余姚人,是一位扛起自己和高三儿子生活的单亲妈妈。前几天的一大早,记者来到梁弄菜场,果然看到了正站在街头和乡亲对话的陈慧,这篇《访谈》,带你走进这位颇具神秘色彩的“菜场”女作家。
人物经历
在菜场,知道陈慧真名的人寥寥无几,大家都唤她“阿三”。而“阿三”这个名字,是她从老家江苏如皋带出来的,她在家排行老三,阿三是她的乳名。
记者刚停下车,就跟路边炒货店的老板打听“阿三”在哪,老板娘笑意盈盈地走出来指路,并说自己也看过她的书:“写得很真实”。
离陈慧还有几米远,她说话的声音已然清晰可闻,路过十个人,她能和九个人打上招呼,找她买东西的人络绎不绝,大多数都是几块钱的小东西。陈慧穿着蓝色羽绒服,戴着蓝色格纹围巾,露指手套麻利地从胸前小包里拿钱找钱。一位老阿姨走到摊前,“阿三,我要买个小漏斗有没有?”“今天没有,明天给你带来!”
紧接着,阿姨与陈慧闲聊起来,“家里冰箱有个孔结冰堵住了,咱们打算用小漏斗灌热水疏通。”陈慧微笑着,想了想却说这事用漏斗解决不了,用细钢丝捅一下就成。虽不知第二天这位阿姨还会不会来,但后来理货时,陈慧还是特地将小漏斗放到了推车上。
客人一波接一波,有主动向陈慧问询的,也有陈慧主动介绍的,但无一例外都会聊上几句。见到记者采访,也有人笑着起哄:“阿三出名咯!”有手指受伤的老伯来陈慧这买创可贴,陈慧更是仔细帮忙贴上,还细心叮嘱:“晚上要取下来。”
摆完摊,陈慧会将小推车推至离菜场稍近的阿姨家,刚放下推车,她就忙不迭地开始理货。每次,她必定会先理货,将钱转给供货商才离开。陈慧说:“我得自己主动把钱给人家,让别人来‘讨’那就难为情了。”
记者手记
相遇时,我走到陈慧面前说:“陈老师,我就是昨天加您微信的雯雯。”她皮肤黝黑,爽利地笑起来,“我知道,我看过你照片。”我打趣问她我照片和本人像不像,她却道:“这个问题就别问了。”我俩和周围人一同笑了起来,伴随着乡镇里微凉的寒风,直冲云霄。
几句聊下来,我们便混熟了,于是我跟着大家喊她“三三姐”。她的手掌很厚,每个手指的中指关节都有厚厚的老茧,我问起老茧的由来,她大大方方地将手摊开来给我看:“嫁到梁弄后从娇滴滴的小姑娘变成十八项全能,我手掌也厚了很多。”
摆摊结束时,我也试着推了推陈慧赖以谋生的推车,她“指挥”着我转弯,但我拙劣的推车技术一眼就被她看穿,我说“好重”,她却说“这是上坡路,也是生活。”
陈慧有一辆骑了14年的摩托车,看上去并不像女款。平时她就是靠这辆车拉货。只见她麻利地将买的快递绑上车后座,笑着跟我说:“现在大家都流行骑摩托,别人拉风,我拉货。”回去路上,摩托突然熄火,陈慧习以为常地重新打火,继续骑行。
跟陈慧聊天很有梗,她是能在不屈的生命里开出自在鲜花的人,她家很小,但很整洁。两房一厅一厨一卫,住着她和儿子。急匆匆地到家后,陈慧迫不及待地先将自己清晨放入洗衣机的衣服拿出来晾晒,喃喃道:“这会儿日头正好。”
她的阳台就是门外架起的竹竿,上面还挂着自制咸肉,可惜咸肉昨日淋了雨,让她颇为心疼。竹竿下是个废弃的大浴缸,那是她结婚时买的。缸里密密麻麻种着葱,帮她实现了吃葱自由。
陈慧家里各处都摆放着书,书架上、沙发上、厕所里,目之所及都是书,问她平时喜欢在哪看书,她直言不讳:“厕所。”她和儿子的生活简单且重复,高三的儿子会因为有个“当作家”的妈妈而感到骄傲吗?我这么问时,陈慧大手一挥,“熟悉的人是没有美感的,在儿子眼里我就是个啰嗦的老太太。”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回去后,我看起了陈慧的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但确实越看越想看。她的微信个性签名很有趣:“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但她的“选”仿佛是写错了,写成了“送”。我知道她用手机的习惯,打字用的是手写输入,却显得特别真实可爱,一个朴实的46岁妇女,用她不带有讨好的语言写下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和自己人生的注脚。
滚滚红尘,烟火人间。其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过好独一无二且不会复返的一生。
访谈实录
张雯:三三姐,您先和我们读者朋友说说您的故事呗,如何来到梁弄?如何做起菜场摆摊的生意,您一口流利的余姚方言又是何时学会的?
陈慧:哈哈,看你不叫我“陈老师”我就放心了!我不是什么老师,就是一个普通的小贩。怎么来到梁弄的呢?主要也是因为我有个阿姨在这,2003年我来阿姨家做客,后来因为机缘巧合结了婚,就在梁弄安定了下来。2004年,在当地开了家小百货店后,我就学起了本地方言,不要怕刚开始说得不地道,要谋生,咱们要和乡里乡亲缩短心的距离嘛!
再后来,因为身体原因,生娃后我就关闭了百货店,从2006年开始推车卖百货,流动卖货的这18年来,我光推车就换了三辆,日子居然过得这么快!
张雯:这推车上装的百货可真不少,大到板凳,小到软木塞,应有尽有。我瞧着推车边上绑的布袋,这是您亲手缝制的吧?3辆推车陪您度过了18年的摆摊生涯,您又如何开始踏上写作、出书的路程的?
陈慧:哈哈,这些个布袋都是我自个做的,不错吧?刚开始摆摊的时候我用的还是儿子的童车,小小一辆,能放的东西也不多,没几年就因为超负荷散架了。接替它的是我去城区南门市场进货时,用捡来的货架拧起来的推车,倒是陪我度过了不少年数。接下来就是你看到的这辆,用铁架子焊的,想来该是辆“身强力壮”的小车,未来的路让它来陪我吧。
好多人问我怎么会出书,其实我从没想过要出书!长时间以来,我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文学中寻找慰藉。2010年开始,我就陆续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表文章,虽然你现在看我风风火火的,但当我自己一个人阅读、写作时,我是很安静的,写作能让我窥探自己的内心,也让我更加充实。
2021年,果麦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编辑老师通过公众号找到我,提出我的文章可以集合成书发表,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写作者,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只专注于写稿一件事。除去生活和原本的摆摊工作,剩余时间我写出来的文章会先在公众号上发表,编辑老师看着什么时候够了,就告诉我。
所以一直以来,我还是我,我仍旧过着我喜欢的生活,菜场不光是我谋生的手段,更是我作为群居动物的栖息之所,我仍旧在我身边的人、事、书本中汲取力量。这本新书《在菜场,在人间》写的都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用他们的故事讲述尘世间的爱情、亲情与友情。
张雯:是的,人间最珍贵的便是“情”,刚刚在您家中参观,看到不少有意思的小东西。比如读者给您寄来用木板自制的手机架、印着您和父母合影的小抱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读者对您的喜爱和肯定,那您觉得您的书想带给读者一些什么样的启发呢?
陈慧: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是读者自己看的,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看同一本书,看到的都是不同的世界。我不会在书中讲道理,用我平凡的生活讲道理显然是“画蛇添足”,但如果可以从我写的小人物中看到自己身边的人,发现了什么人生的精彩之处,这就足够了。
张雯:哈哈,您的回答很出乎我意料。很多人觉得您是“逆袭”榜样,即使身在菜场,依旧对文学心怀热忱,左手是生活、右手是诗与远方,您如何看待您现在的人生?如果人生重来一次如何活?
陈慧:之所以我在出第一本书后还坚持留在菜场,并没有被流量裹挟或者投身于直播,因为我很清楚我自己。我身体不太好,长期服药、不能熬夜,几乎每天都保持着早上四点起床、晚上八点睡觉,午休两小时的生活习惯。晴天上午出摊,下午就阅读写作,阴雨绵绵就整天在家。
如果我打破这种规律,很有可能被“啃”得连“渣”都不剩。我站在菜场总能给别人带来一点力量,“丧”的人会说一个小摊贩这么牛,他也可以!励志的人看到我则更有力量,陈慧都可以这么努力,新一年我也要加油!
这么多年生活的重担压在我身上,我不光要养活自己,还有儿子。其实我很清楚,生活不由想象,人生也不能重来。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多年,我打心底里觉得很好,就这样普通人的生活就很好。
文学是我自洽的过程,写作这些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在阅读和输出中求得心理的平衡和安宁。除此之外,如果有版税或者其他收入,那就是上天的恩赐了。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