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供更多优秀儿童阅读作品(追梦路上·特别策划)

  1923年,叶圣陶所著的《稻草人》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童话集。百年来,中国儿童阅读生机蓬勃,涌现出一批批优秀作品,走出一条绚丽辉煌又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这些优秀儿童阅读作品拥抱儿童,深入童心,扎根中国大地,紧贴儿童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感动和影响了无数少年儿童,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也成为常读常新的经典著作。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追梦路上”栏目推出特别策划,关注儿童阅读、关爱儿童成长,讲述5位业界人士推广儿童阅读、滋养儿童心灵的故事。优秀的儿童阅读作品让人终身受益,愿未来有更多人投身儿童阅读事业,在孩子们心里播下热爱的种子,开出绚烂的花朵。

  ——编 者

  “绘本奶奶”蔡皋:

  在孩子心间点一盏灯

  本报记者 王云娜

  5月21日,恰逢小满。一阵雷雨过后,77岁的蔡皋来到精心打理的楼顶花园,仔细观察满园花草。青翠的枝叶、多彩的花瓣,在水珠的点缀下愈发精致可爱。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老人用笔描绘雨后植物的姿态,用心和它们对话。

  “人心如植物,皆向阳而生。无论人还是植物,生长的力量都来源于根。”蔡皋说,目前她正围绕“根”这一主题收集素材,开展全新创作。

  蔡皋,湖南长沙人。上世纪70年代末,她开始从事图书美术编辑和儿童插画创作,推出了数十本绘本作品,包括《桃花源的故事》《花木兰》等。她的作品,往往富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融合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基调温暖美好,深受少年儿童喜欢,也治愈了不少成年人。

  1993年,蔡皋创作的《荒原狐精》获得第十四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展(BIB)“金苹果”奖,她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

  随着年岁渐长,蔡皋被读者们亲切地称为“绘本奶奶”。“我总是怀着最朴素的念头,要给孩子们创作一本本童话书,把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绘本的形式表达出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传给一代又一代人。”

  儿时外婆口中吟唱的民间童谣,让蔡皋受用一生,也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数十年来,她把传统文化中的美和力量,化作一个又一个故事、人物,传递着向上向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她的画作,融合了民间绘画风格,线条真挚、色彩饱满、童趣十足。

  “我创作的绘本里,没有一个细节是多余的,每一笔都有我埋下的心思,等着读者来发掘。”蔡皋未曾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日常生活和大自然就是她的美术老师。她花时间经营楼顶的“百草园”,感知草木的生命力;她走进夜色中的闹市,观察和倾听年轻人的生活……这些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都被她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用热爱生活的心发现美好、定格美好。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蔡皋每天仍然坚持阅读、坚持记录、坚持创作,“在孩子的心间点一盏灯,让他们循着光亮前行,追寻人生的光明。”

  寄语:“一蔸雨水一蔸禾”,每个人头顶上都有一块天,都会有雨水的滋润。希望小朋友们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好好耕耘自己的梦想。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

  拥抱阅读 感受温暖

  本报记者 姜泓冰

  “今天孩子的课外读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问题是如何让他们在学业之外的有限时间里,读到应当在青少年时代阅读的好书,那些能对他们的生命产生正向能量、触摸到人类精神天空的好书,让他们成长为充满热情、善意、有大情怀的人。”

  74岁的梅子涵满头华发,每当谈到要让孩子读好书时,那份天真、热情、乐观,便绽放在脸上,不会随着岁月而衰减、消逝。“我们都要来当‘点灯人’‘摆渡船’‘种树的人’……”他说。

  “点灯人”等意象,是梅子涵近些年来反复提到的。他认为,在推广儿童阅读的漫漫长路上,学校、老师、家长都应合力扮演“点灯人”的角色,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他更是责无旁贷。

  梅子涵走上儿童文学创作道路,有些偶然。他是新中国同龄人,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有写给成年人阅读的小说,也有儿童文学。短篇《马老师喜欢的》获得了1980年度儿童文学大奖,此后多年,对于儿童文学意义的思考与认知,让他作出了选择,并越来越专注而坚定。《女儿的故事》《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一本本写下来,直到现在。

  “文学阅读不能变成语文课本的学习,不能划出统一标准,应是松弛、有余地的,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看到屋檐、门槛,有人注意到树梢、天空。不是非要看到哪一种,才算实现了阅读的目标。”梅子涵说。

  从上世纪末陆续在几家电台和报纸上开辟专栏推荐童书开始,近20年来,推广儿童阅读逐渐成了梅子涵的主业之一。启蒙儿童亲近母语,与出版社合力开展“摆渡船”阅读论坛活动……梅子涵想让更多孩子在短暂而珍贵的童年时代,读到美丽而伟大的作品。

  “阅读是日常的一日三餐,不是嘉年华,不能搞仪式。”梅子涵又一遍细细讲起斯蒂文森的儿童诗《点灯的人》和让·焦诺的《种树的男人》的故事情节。那个每天日落后扛着梯子走来点亮街灯的成年人,成了照亮一个孩子的人生榜样;那个在荒野里不断种树的无名牧羊人,终有一天会让世界葱茏起来。“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无穷大的改变,但一定能实现一些意义,比如让孩子在阅读里感受温暖和善意,更有想象力,开心而健康地笑一笑,都是很大的意义。”

  寄语:儿童阅读理想景象的构筑,需要多方参与,学校、家庭、社会都能够有所作为。让我们为此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加丰富而美好的阅读世界。

  少儿阅读推广员邱跃:

  让更多好书与孩子相遇

  本报记者 姜晓丹

  “图书车来了!”

  5月22日下午3点,广州市从化区麻村小学里,来自区图书馆的智能流动图书车如约而至。孩子们不顾阴沉沉的天气,兴高采烈地跑过来,认真翻找自己喜欢的图书,眼神里满是按捺不住的热切和好奇。

  没一会儿,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一些还在挑书的孩子舍不得走。来送书的从化区图书馆馆长邱跃赶紧招呼他们上车避雨,顺便讲解起如何快速找到想要的图书:“要学会看书上的标签,前面的字母代表同一类图书……”

  这样的“移动图书馆”,已经在从化的田间地头、乡村校园走过整整三十载,流动图书车也先后更换了三代。现在的图书车载书量达到3000册,自助借还书机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30年来,流动图书车一直坚守与孩子们的约定,风雨不改。邱跃告诉我们,目前图书车在从化全区设有12个校园流通点,两周轮流一次,定期为孩子们送上满满当当的“精神食粮”。

  说起为啥要做青少年阅读推广,邱跃告诉我们,他和同事发现,来图书馆的主要是周边城区居民,很少见到乡村学校的孩子过来,因为一趟要跑十几公里,来回折腾大半天,很不方便。

努力提供更多优秀儿童阅读作品(追梦路上·特别策划)

  “十几年前,少儿图书借阅量已占到全馆外借总量的七成,但借书的基本是城区青少年。”邱跃说,“从那时开始,我们就决定,要走出去,寻找乡村中最旺盛的阅读需求,也就是乡村中小学生读者。”

  “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归根到底是让书与人相遇。”这是邱跃常跟同事们说的话。“还记得刚推广图书车的时候,一次借阅量不过十来本,很多人以为我们是在作秀。后来一年年时间久了,图书车越来越受欢迎,有时一所小学一次能借上千本书。”

  2022年,邱跃被评为广东“最美少儿阅读推广馆员”。对于阅读推广这条路,邱跃非常坚定:“时代在发展,变化很多,但图书和阅读仍然很重要,它具有安静人心的力量,能让孩子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如今的从化区,在流动图书车带动下,80多座学校分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学校分馆与流动图书车的外借量,已经超过区图书馆的外借量。午后课间,孩子们也总是期待着邱馆长和流动图书车的到来。

  寄语:阅读具有安静人心的力量。希望孩子们都能够走进图书馆,发现阅读、享受阅读、在书香中看到更大的世界,拥抱更广阔的天地。

  《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王慧:

  用图书对话儿童的好奇心

  本报记者 曹玲娟

  2009年,带着封皮都被翻掉的《十万个为什么》,刚参加工作的王慧第一次走进少年儿童出版社自然读物编辑室,请编辑们给自己少时珍藏签名。一屋子编辑乐了,大笔一挥给新同事签了名。

  如今,王慧已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十万个为什么分社副总编辑。14年间,她想方设法买齐所有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珍而重之收藏。“《十万个为什么》陪伴了几代人,凝聚了太多美好的记忆。”王慧说。

  《十万个为什么》是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年编辑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科普读物。60多年来,这套书先后出版了6个版本,累计发行量近2亿册,成为中国科普图书中最响亮的品牌之一,影响几代青少年走上了爱科学、爱探索的道路。

  进社不久,王慧便赶上《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启动编纂。与旧版相比,第六版内容近九成都是全新的。其中收纳的4000余个“为什么”,部分选自面向全国少年儿童征集而来的问题。

  大家对这套书的热爱让王慧深深感动。当时,出版社走访40多所中小学校,发放1万多份问卷,收到3万多份回答,不少问卷是老师与孩子们自发复印的。一位老师将几包问卷直接背到出版社,说孩子们很期待自己的问题入选。

  作者们同样全情投入。115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7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各学科的科学家与科普作家共同参与,这在我国科普出版史上是空前的。“不少科学家都跟我们说,他们想把这套书献给当代青少年,也献给童年时的自己。”王慧说。

  “现在总有人问,当大家习惯在互联网寻找答案时,《十万个为什么》还要不要做下去?其实这套书最有价值的,是给孩子们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王慧说。

  比如,恐龙为何灭绝?《十万个为什么》不是简单地告诉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行星撞地球之说,还会告诉孩子们火山喷发、气温降低等答案。编辑与科学家们在编纂之初就达成共识:不回避尚无结论的问题、不绕开有争议性的问题,如实把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告诉孩子。

  如今,第七版编纂工作也将启动。“科普图书编辑是一份永远可以保持新鲜感的工作。”王慧说,既要关注科技最新发展,又要了解儿童阅读习惯变化趋势,“我很期待,再次开启这场独一无二的创造之旅。”

  寄语: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重要驱动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好奇中探索世界,在科学中理解世界。好奇不停,探索不息。

  儿童有声阅读推广人王凯:

  用美好的故事陪伴童年

  本报记者 潘俊强

  很多个夜晚,点开手机上那个憨态可掬的光头戴眼镜图标,在亲切温暖的声线中,孩子们满怀期待地踏上神奇之旅,完成一次次开拓想象、认知世界的听读体验,伴着美好的故事进入梦乡。

  如今,在手机上听故事,已成为很多孩子的习惯。对于一些年轻家长而言,“凯叔讲故事”并不陌生。

  《凯叔西游记》《凯叔三国演义》《口袋神探》《神奇图书馆》……这是创始人王凯9年来倾力打造的“凯叔讲故事”系列产品。从初始一个人单打独斗,到后来一支队伍集成作战,他在儿童有声阅读领域越做越大。

  王凯曾是著名主持人、影视配音专家,名副其实的“金嗓子”,踏入儿童有声阅读领域却是一个偶然。

  王凯笑言,女儿是“故事吃货”。“当时,孩子每天缠着我讲故事,不在家时也要求把故事录好。”他说,他将录制的故事音频分享到孩子的幼儿园群,意外收获了一批忠实小粉丝,并亲切喊他为凯叔。为方便孩子们听故事,他注册了“凯叔讲故事”微信公众号,并于2014年4月创办“凯叔讲故事”品牌。

  “我们中华文化里面有很多优秀传统经典名著,却少有专门针对儿童的版本。”王凯决定要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汇,把经典名著讲给孩子们听。

  他最开始做的是《西游记》的原创性改编。写作、打样和录制足足用了3年时间,王凯写出70多万字,把西游记改编成适合孩子听的版本,帮助孩子打开欣赏古典文学的大门。

  《凯叔西游记》系列自上线以来,收听量近8亿次,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几年来,王凯和团队通过原创改编及精湛演绎,将名著、国学经典、红色故事等内容讲给孩子听,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代代传承。

  至今,“凯叔讲故事”APP已上传儿童内容超4.3万集。在发挥儿童优质原创内容的优势下,“王凯讲故事”始于音频,不止于音频,如今已经衍生出图书、硬件、动画片以及更多元的业务形态。

  如今,王凯依然活跃在内容创作生产的一线,用一个个好故事陪伴孩子们的童年。“创造优质内容,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是我们的永恒追求。”他说,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让孩子们阅听到更多优质的儿童故事,引导大家爱上阅读,健康成长。

  寄语:阅读是一种受益终身的习惯。通过阅读,可以品味一位作家丰沛的情感、深刻的思考、毕生的经历、天马行空的想象。希望小朋友在阅读中获取思想和知识,收获快乐与成长。(王云娜)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1日 07 版)

[ 责编:李伯玺

为您推荐

吉庆有榆·蛇来运转 |榆树庄春节大集即将启幕

吉庆有榆·蛇来运转 |榆树庄春节大集即将启幕

  “味是故乡浓,家是故土亲,福是新春集,年是万象新。” 在榆树庄村这片被温情包裹的土地上,故乡的味道,恰似藏在味蕾深处...

2025-01-18
健康消费趋向精细多元

健康消费趋向精细多元

  数据来源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   近年来,健康消费理念持续完善,相关产品也随之逐步细分,目前涵盖了运动健...

2025-01-14
“好奶牛”如何产出好牛奶?一起探秘兵团牧场

“好奶牛”如何产出好牛奶?一起探秘兵团牧场

  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举行的“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天山南北唱新歌”集中采访活动近日在...

2025-01-10
张望: 2025年重点推进企业、行业、城市三类可信数据空间

张望: 2025年重点推进企业、行业、城市三类可信数据空间

  国家数据局数据资源司司长张望。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岩/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3...

2025-01-06
袁记云饺发布最新说明:涉事门店整改后已合规合格

袁记云饺发布最新说明:涉事门店整改后已合规合格

  12月21日晚,袁记云饺官方微博发布最新情况说明称,涉事门店在经过认真整改后,目前门店经政府检查已合规合格。同时...

2024-12-27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