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亿元!王健林,突发!苏宁易购提出仲裁请求已获受理
万达又有新消息。 10月22日晚,ST易购发布一则仲裁公告,公司作为申请人所提出的仲裁请求已获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
一位文化人和一名职业经理人组成“种田天团”——
回村种下670亩乡愁
在浙西山区,常山县天安村是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村子。作家周华诚和商人杨建平却联手在这里做了件“了不得的大事”:种粮。
所谓“了不得”——他俩原本都是城市白领,回村后,不仅种出了好米,还卖出了30元至50元一斤的高价,关键还不愁销路;所谓“大事”——他们种粮的规模挺大,包下全村一半的田,足足有670亩地。
不是发小,不曾同窗,两人究竟为何结盟?一切源自一场“不约而同”。
“我们俩出生邻村,因挂念家中老父亲年过花甲还坚持下地,都回来帮忙。”作家热情善道。
“田头相识,一拍即合。”商人言简意赅。
原来,正是一抹乡愁,为二人牵了线。2021年的春天,他们合伙回乡,在天安村打造起“父亲的水稻田”共富综合体,联手将这抹“乡愁”经营得有声有色。
“每个人都有两块水稻田,一块在心上,一块在地头。”讲起创业秘诀,老周说,他和老杨就是各司所长,一个负责心上的,一个种好地上的。
原来,为找寻创作灵感,周华诚回乡种田已有9年。结识杨建平前,他在自家3亩地“小试牛刀”,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发起“众筹”,邀请城里人上门做客,一道随他父亲周全仔下田劳作,定购种成的大米。
“西至四川,南至海南,北至东北,都有响应。第一年就集结了140多人。”看到彼此陌生的人们竟不远千里前来种稻,并肩田头挥汗如雨,作家顿悟:原来“乡愁”,不止游子故乡的思念,还是久居城市的人群对乡村的向往、对传统农耕的憧憬。
何不以稻为媒,建立社群,发展乡村体验经济,规模化经营,带动更多农民“老父亲”致富增收?怀揣这样的想法,杨建平加入其中,“父亲的水稻田”一下子扩面百倍。
这些年,两人配合默契,来自都市的“稻友”群日益壮大。一众科学家、建筑师、设计师、投资人、摄影师、插画师纷纷进村种稻,出谋出力,组队的周华诚和杨建平,也被大家亲切唤为“稻长”。
“脱掉鞋子袜子,赤脚踩进去,忍不住惊叹。”90后女孩王璐茜还记得第一次随队插秧的经历。进了水田,墨镜、遮阳伞统统不顶用,稻友们戴上老农递来的草帽,弯下腰,倒退着走,把秧苗行行插入泥里。不能太深,不能太浅,从午后一直干到傍晚。“那天腰酸背痛、沾床就睡,但心沉静踏实。”王璐茜说。
后来的耘田、收割,王璐茜都没错过,终在秋天吃到了自己种的稻米。“和超市里买的,味道不一样。”她说,那口米饭,多了别样的滋味。
春天在田头办“插秧节”,秋天来地头庆“丰收节”,每年冬季还把“新米读书会”开到杭州城……两位“稻长”将社群活动办得活色生香。一批批年轻人因躬耕相识相交,一起碾米粉、做蒸糕,建筑师“稻友”赵统光还带着大家在田里树起6米高的稻草人、24节气风雨旗。这些回忆,为稻米注入了“欢乐”的味道。
为提升稻米品质,中国水稻研究所“稻友”沈希宏研究员带来了自己培育的“软香2号”等优质水稻品种,“稻长”杨建平坚决贯彻一整套绿色种养方式,不打一滴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用发酵制作的高效生物菌肥和绿色除虫技术完全替代。由此,群策群力种成的生态稻米,又多了层“信赖”的味道。
上千名稻友,与“父亲的水稻田”基地的50位65岁以上签约“父亲”链接成紧密的“产销共同体”。今年,基地生态稻米亩产已超700斤,算上地租、工资,每位“父亲”收入都是原来的3倍以上。杨建平发动周边村落出资联建了酒厂和研学基地,用生态大米开发出“双柚酥”等加工品,更多乡亲正随“老父亲”们一道致富增收。
“来年,多来乡村种稻吧!”如今,王璐茜辞去一线城市的工作,成为周华诚和杨建平的初级合伙人。他们向每位心怀“乡愁”的都市人,发出了热情邀约。
【短评】
父亲的水稻田种文化种未来
一个资源禀赋极其普通的乡村,如何振兴?
一位文化人和一名职业经理人,作为浙江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代表,用自身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种好两块“水稻田”。
乡村振兴,需要人的回归。城里人回乡种水稻,种的是文化,种的是情怀。目前,“父亲的水稻田”项目年均吸引1.5万人次到访天安村。火爆的人气,显露出现代都市人群对于乡村传统农耕文化的致敬和向往。当消费者成为生产者,他们与土地、与农民、与彼此建立起情感连接,休戚与共。如此种出的稻米,自然不愁销路。
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要“善于向经济活动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
周华诚和杨建平的成功,并非偶然,颇具借鉴性。瞄准城市庞大的中产人群,用农耕文化吸引并建构社群,以“种稻”为载体开展社群经营,传承农耕文化,探索乡村体验经济,将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格外漂亮。
稻友之外,还能有菜友、牛友……广袤的田野上,有更多播种未来的农耕故事、感人至深的家园情怀值得我们期待。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