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县委网信办开展暑期直播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知识科普活动
活动中,网信办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直播的形式向广大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普及网络沉迷的危害及预防知识。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了未成...
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潮新闻记者 董旭明 朱海伟 摄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12月3日,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
首届“良渚论坛”包括一个主论坛、青年汉学家和艺术家两个分论坛、“艺汇丝路”访华采风作品展等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位中外嘉宾相聚一堂。连日来,艺术家、汉学家们通过采风创作等活动加深交流,建立友谊;来自丝绸之路六大联盟的代表在论坛上畅所欲言、深化认识……一曲文明交流互鉴的协奏曲,在“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唱响全新乐章。
回顾那些真挚的话语、动人的瞬间,种种美好历历在目——那不仅是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的中华文明,也是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美好愿景的共识和努力。
世济其美,中华文明璀璨恢弘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在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中,连续性居于首位,良渚文化便是连续性的有力证明。
当下,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芦花婆娑似雪。根据考古研究复原展示的自然景观与考古现场,静静重现良渚先民繁衍生息的景象。良渚博物院中展陈的出土文物,详尽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辉煌。
“Amazing”“Wonderful”……许多嘉宾此前不了解良渚文化,甚至未到过中国,一到现场,悠远绵长、意蕴丰厚的中国文化,便引发大家由衷的倾慕——
“相比斐济历史,‘五千年’实在是个让人吃惊的数字!”斐济艺术家拉布卡·阿图埃塔·罗科说,“没想到五千年前的中国人,就能打造出如此精美的玉器,建造如此宏大的城市,实在令人钦佩。”他对“文明古国”有了更具体的概念。
同样感慨的,还有来自阿曼的艺术家尤素福·阿里·哈马德·纳赫维。良渚博物院极富科技感的展陈,诉说着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当代中华文明。“阿拉伯国家有一句古老谚语,‘求知吧,哪怕远在中国。’你们五千多年的文明非常庞大……”这一刻,他仿佛跨越时空,续力达成古阿拉伯祖先的愿望。
相较于艺术家的感性外放,在主题为“新时代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分论坛上,汉学家们则用内敛的理性思维,抒发对中华文明的看法。有一个细节很多人注意到了——不少人选择用汉语发言。
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迪力·卡吾肯诺夫提到,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学生第二大留学目的地;关注到“良渚古城周边新发现疑似水坝近20处”最新考古成果的希腊社会学教授马修尼特斯·迪米特斯则坦言:“在欧洲,很多人知道长城、西湖,但还不知道良渚……我会把这些资料带回希腊,让我的老师和学生都能知道良渚这个地方。”
从良渚出发,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丰碑,也让世界对中国充满好奇。“良渚论坛”便是加深彼此了解的平台。
正如尼日利亚的资深“中国通”谢里夫·加利所言:“我们来到这里,来到良渚,就是为了研究探讨更多有关中国的学问和内容,剖析如何在全球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谋得一席之地。”他希望,也相信,“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
各美其美,文明之花姹紫嫣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新,不断吸取世界不同文明的精华,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
“良渚论坛”邀请世界各国的“文明使者”齐聚一堂。连日来,中外嘉宾在绿水青山和文化体验中,不断见证浙江的生态之美、活力之美、人文之美;在深度交流之中,各国的文明之花在良渚这个“文明大花园”里不断绽放。
“当看到中国画家用水墨绘画我所熟悉的郁金香时,我感受到了另一种美。”荷兰艺术家范德库伊在艺术对话中感慨道;在绍兴兰亭,艺术家们错落而坐,感受“曲水流觞”的风雅,哈萨克斯坦画家努尔兰·基里巴耶夫唱起了家乡小曲,来自坦桑尼亚、挪威、尼日利亚等国的艺术家朗诵起了小诗,不同的语言和艺术在这里交融。
11月30日,参加“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的各国艺术家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参观“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赵无极的绘画艺术熔铸古今、汇通中外,正是他深切感受到中西方文化不同魅力后,兼容并蓄的创造性表达。阿联酋艺术家阿尔玛哈·哈马德·阿里穆罕默德·贾拉激动地说:“赵无极画展实在令我震撼!他的生平故事,他在艺术创作上对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完美融合,以及绘画风格的转变等,都非常精彩。”事实上,不仅是他的画,画展本身也成为人们文化交流的平台。
12月3日,“艺汇丝路”采风作品展在杭州余杭良渚梦栖小镇开幕,展出了来自83个国家的84位艺术家在当地采风、创作的150余幅作品。这些作品,既有艺术家所在国家的文化表达,也有他们领略浙江风土人情后的融合之作。
在巴拿马建筑师、视觉艺术家、大学教授黄永康的作品《日记》中,玉璧和中国钱币形象被结合在一起。他分别绘制了“玉璧”的正面和背面:正面形似一枚金黄色的铜钱,背面是一枚蓝绿色的玉璧。他说:“‘一带一路’的繁荣离不开钱币交易,而玉璧则是良渚文明的一大见证。奇妙的是,玉璧和钱币的形状很像,两者的颜色也可以相互呼应。”
奥地利画家尼古拉·米洛伊切维奇在作品《良渚博物院》上,除了画上黑陶罐上的刻画符号,还画了良渚先民的农具,“良渚农耕文化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创造力”;瓦努阿图艺术家阿尔弗雷德·塔玛的《良渚文化》呈现了一位穿着南半球“特产”凉鞋的“良渚王”,他身旁的一圈圈木质螺纹,正是取材于良渚玉器的花纹。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无论是探源良渚的采风、各具特色的创作,还是观点鲜明的发言……“良渚论坛”的各个环节,都在不断彰显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美美与共,人类文明持续繁荣
“良渚论坛”是中国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良渚论坛”平台,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借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
这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基因——
纵观世界历史,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广阔的世界视野,从和合文化到天下大同,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与和平性。“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时候,中国各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文明起源到初步形成的时期,它们之间有很多密切的联系,形成共同的文明基因。”考古学家王巍认为,良渚的考古成果,正说明了早期中华文明已体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这更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
“良渚论坛”上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关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联合声明》。“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继2021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之后,在今年3月向世界提出的第三个全球性倡议。“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省委党校教授陈立旭相信,“全球文明倡议”体现的是大国担当,为“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指明方向。
人类文明要“各美其美”,更要“美美与共”。首届“良渚论坛”,既包括国家对外交流的宏大篇章,也深入艺术创作的文化交融,更激荡起思想的共振和鸣,表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响应。
“‘良渚论坛’提供了一个促进跨文化对话的宏伟平台,一个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也提供了一个富有活力的价值渠道。”阿尔巴尼亚爵士音乐节国际关系总监易杰·阿里卡表示,“我们加入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愿意为促进跨文化对话持续努力。”
“我们希望在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机制下继续推进文化合作,希望促进市场信息交流,促进优质文化资源交流共享,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继续加强人员交流,为剧院管理、技术、创意、营销等方面的广泛深入交流提供便利。”墨西哥城剧院系统负责人安海尔·安科纳·雷森德斯说。
举办“良渚论坛”为了什么?
答案,在丝绸之路六大联盟代表的发言中逐渐清晰——利用“良渚论坛”这个平台,深入讨论,深化认识,为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贡献力量。
大道融通,共荣共生。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古老文明到当代对话,“良渚论坛”传播历史,启迪当下,烛照未来。我们相信,这个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舞台,将持续为人类文明发展繁荣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