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 辽宁秸秆利用率达93.16%
沈阳12月6日电 题:变废为宝 辽宁秸秆利用率达93.16% 记者武江民 大雪时节,辽宁省铁岭...
贾道尔吉在林场参与植树。
本报记者 翟钦奇摄
2007年,贾道尔吉和妻子在沙漠里植树。
伊金霍洛旗林草局供图
人物小传
贾道尔吉,1961年生,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人。退休前曾任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场(后更名为伊金霍洛旗国有林场霍洛分场)哈拉沙作业区护林员、队长,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护林员。
贾道尔吉今年62岁了,从林场退休后又被返聘回来工作。贾道尔吉腿脚不好,老伴和两个女儿总劝他别走太多路,但他心里总是放心不下待了大半辈子的林场,一有机会就回去看看,在作业区一走就是大半天。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位于毛乌素沙漠的东北端,但贾道尔吉曾工作的伊金霍洛旗国有林场霍洛分场哈拉沙作业区,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大片的沙地柏、樟子松为大地披上了绿色,密密麻麻的沙柳和杨柴将沙土牢牢固定住,微风吹来,拂面的是清凉和舒爽。
看着这片无比熟悉的土地,贾道尔吉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43年前刚到这里工作时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一直栽,不要停,把这片地都种上树,黄沙就不会再有了”
1980年,19岁的贾道尔吉被分配到当时的霍洛林场工作。“当时住的是土坯房,窗户是纸糊的。一到春秋两季,晚上风声大得吓人,早上起来,屋里到处都是厚厚的尘土。”
历史上的伊金霍洛旗是一块水草丰美的好地方,由于自然条件变迁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生态急剧恶化。上世纪70年代末,伊金霍洛旗开展了大规模治沙造林,刚参加工作的贾道尔吉便投身其中。
“当时主要种沙柳。”每到植树季节,贾道尔吉和其他林场工人们早上天不亮就出门,肩上扛着100多斤重的树苗走一个小时到达栽种区域,一直干到天黑。“身上带着玉米饼和炒米,中午就找个背风的地方吃口饭,吃完接着干。”
那时的林场没有大型机械,主要依靠人拉肩扛。“开始栽树,先用铁锹挖出湿土,再把沙柳苗插进去70厘米,然后用脚把土踩实。”这些动作,贾道尔吉每天要重复很多次。
贾道尔吉是伊金霍洛旗人,“我们都吃过风沙的苦。严重的时候,一夜之间沙子堆得比房子都高,没法住了就只能搬家。”提到风沙之患,贾道尔吉记忆犹新,“栽树时我心里就在想,要一直栽,不要停,把这片地都种上树,黄沙就不会再有了。”
然而,栽树是个运气活。彼时的霍洛林场,降水少,风沙大,沙丘的形状和位置一天一个样,沙柳的成活率普遍不高。“转过年来,把枯死的沙柳挖掉,重新栽上新的树苗。”春秋栽树,夏季管护,每年栽几百亩,这样的日子,贾道尔吉坚持了十几年。
慢慢地,贾道尔吉也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介绍对象的人也有,但一开始我都拒绝了。咱这日子太苦,不想让人家跟着我受罪。”最终他还是遇到了愿意和他一起坚守在林场的妻子。对于彼时的林场工人和家属来说,没有固定的家的概念。“这片沙地栽完了,就搬家去下一片沙地继续栽。哪里有沙,哪里就是我们的家。”贾道尔吉回忆说。
“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谁都不能伤害它们”
上世纪90年代初,哈拉沙作业区的沙柳等固沙植物基本实现全覆盖,贾道尔吉也迎来了新的身份——护林员。“那几年沙尘小了很多,很多植物种子也可以用飞机播撒,种树的活轻了不少。”
随着风沙的减轻,当地原生沙地柏面积也扩大了。“野生沙地柏能卖钱,那时候偷采的人不少。”刚当上护林员,贾道尔吉就迎来一个不小的难题,“被割过的沙地柏基本上都活不成了。”
没有视频监控,没有交通工具,为了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他坚持徒步巡查。“每天走十几公里,要把作业区每一个角落的情况都看一遍。”贾道尔吉说,林场白天地表温度最高能达到60摄氏度,而且行走艰难,每走一段就得倒一倒鞋里的沙子。“苦是苦了点,但是看到自己栽下的树,就想把它们守护好。”
白天辛苦,晚上危险。“偷采沙地柏的人一般晚上来。”为了守护林场,贾道尔吉经常晚上也坚持巡查。林场的夜,漆黑而寒冷,有时还会遇到蛇。“我就横下一条心,不管发生什么,我都要钉在这沙梁上。”几十年来,贾道尔吉已记不清自己阻止了多少次偷采的行为。“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谁都不能伤害它们。”
随着生态环境修复,林场的草也多了起来,附近的村民经常会把羊赶到林场,又对植被造成了破坏。
坚持巡查的同时,贾道尔吉还去附近村民家里一家一户地劝说:“好不容易种起来的树和草,咱们得保护好。”
放羊的人少了,作业区的工作环境好了,贾道尔吉和妻子也生了娃。“我有两个女儿,从小就在林场长大。”每天两个女儿跟着爸爸一起巡护、浇水、种树。后来搬到城区住,贾道尔吉还是经常带她们来林场,“希望女儿也像我一样,把这片绿色守护好。”
截至2022年底,伊金霍洛旗森林面积达到305万亩,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37.06%,全旗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4%,获评国家级森林乡村3个,自治区级森林乡镇1个。
“以前那种黄沙滚滚、沙进人退的情形,再也不会发生了”
这些年,贾道尔吉觉得护林的工作变轻松了不少。“原来都是土路,后来变成水泥路和柏油路,以前要走一天的路程,现在骑上摩托车几十分钟就能走完,脚底板不用再受苦喽!”
在一次巡查林场的过程中,老贾发现,许多活了多年的沙柳和杨树枯死了。疑惑的老贾带着铁锹,挖了几下,发现了原因。
哈拉沙作业区所在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是重要的煤炭产区,作业区内有几座煤矿陆续建成投产。但随着煤炭开发规模的扩大,地下水水位开始下降。
一边是呼啸而过的运煤车,一边是一株株枯死的沙柳,老贾着急了。他找到林场场长李晓光,想看看这个年轻的后生有什么办法。“老贾你别着急,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意识到了,你看看这个……”在李晓光的办公室,贾道尔吉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地下水水位下降带来的问题,李晓光想了两个办法:一方面,原有的沙柳本就已经不适合目前的情况,林场开始推行樟子松种植。“樟子松需水量少,成活率高,栽种三年后就不需要灌溉了,生态效益也比沙柳更加显著。”
另一方面,李晓光积极和林场内的煤矿企业沟通,“我们意识到,可以利用煤矿处理后的废水灌溉林场。”双方沟通之下,煤矿企业同意合作,并出资建设了输水灌溉的管线。“我们计划每年新增2000亩樟子松,煤矿提供的水正好可以满足灌溉需求。”听到李晓光的这番话,贾道尔吉安了心。
贾道尔吉退休后,还经常让李晓光带着他去林场转转。“林场陆续装上了摄像头,年轻的护林员们在电脑和手机上就能看到林子的情况。”看到如今大家的工作状态,贾道尔吉既羡慕又欣慰,“护林不再是苦活累活,变成了精细活。”
伫立在林场的观景台上,向四周遥望,贾道尔吉看到的是满眼的绿色。“我相信,以前那种黄沙滚滚、沙进人退的情形,再也不会发生了。”
记者手记
默默坚守 治沙护林
坚守40多年,贾道尔吉的一生,从青丝到白发,见证黄沙漫天到绿树成荫。
他常把眼睛眯起来,这是多年与黄沙作伴养成的习惯。他对于月份的概念不甚清晰,但他记得何时是该栽树的季节,何时是该浇水的时候。
7万亩的林场,他熟悉每一寸土地,热爱每一棵树。粗略计算,他一生先后栽下了100多万棵树苗,走过了近10万公里护林路。是什么力量让他一直坚守?只因他受过黄沙的苦,不愿让子孙后代再经历;只因他曾种下万亩林,不愿让这片青绿再次被黄沙淹没。
从巍巍兴安岭,到茫茫戈壁滩,还有无数像贾道尔吉一样的护林员在默默坚守。荒沙变茂林的奇迹,正是他们栽下的一棵又一棵的树、走过的一步又一步的路所创造的。他们不为名利,只为这绿水青山能够永远保持下去。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10日 06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翟钦奇
责任编辑:品一
当前非电脑浏览器正常宽度,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