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云是一处地名,位于余姚鹿亭乡境内。它原是一个乡,下辖十八个行政村,后来并入了鹿亭,成了鹿亭乡的一个“片”。现在真正意义上的晓云,则是一个村庄。
晓云曾又名晓岭,乡间有“一村两名”的传说。相传八仙中吕洞宾与张果老云游至此,拂晓时分见山间云雾缭绕,便取名为“晓云”。然而晓云之名的来历,也有人认为与陈晓云烈士有关。陈晓云烈士是余姚三七市镇人,为浙东地区第一个抗日政权女乡长。按惯例,凡是以烈士命名的地名一般都以烈士牺牲或战斗过的地方,如现在的洪山、梁辉、肖东,而晓云一名民国初期已形成。据我查阅资料发现,原先晓云乡的行政范围包括了民国以前晓岭、云岩两乡的区域,所以我认为两个旧乡合并之时极有可能各取一个字,组成了后来的晓云。比如当初的白鹿乡,便是早先的白云、鹿亭两乡划区组建。
晓云的地貌状似一条峡谷,整个村庄被南北两面逶迤起伏的群山挟裹,宽阔的一条大溪由西而东贯穿其中,两旁民居粉墙黛瓦,依水傍山。晓云盛产竹笋和茶叶,也出产扫帚、畚斗、箩筐、簸箕、簟匾等竹制品。晓云的茶叶绿幽清醇、芳香浓郁,晓云的竹笋质如白玉,脆嫩味美,被谓之“双绝”。至于晓云的竹制品,却也是蜚声甬绍,名冠浙东。
晓云人绝大部分姓褚,据说是褚遂良的后裔。据《姚江四明褚氏宗谱》记载,四明褚氏奉东汉关内侯褚招为鼻祖,唐朝宰相褚遂良为本祖。北宋初,褚遂良裔孙褚昭亮由明经仕昌国州(舟山、定海一带),转明州奉国军节度使,由河南迁于鄞县,生顼、顗二子。褚顼官台州观察推官,迁居宁海;褚顗任明州录事参军,迁慈溪县金川乡(今余姚三七市、丈亭镇一带)。系出同宗的《姚江孝义褚氏宗谱》也载,“次子顗公居明之慈溪凤凰山(金川乡)。越七世,邦英公迁居余姚之四明小岭”。褚邦英生绍兴十三年(1143)四月十八日,嘉定七年(1214)八月十一日卒,“以贤才举,历任安庆府山口镇、湖州长兴县尉,复州司法参军,镇江录事参军”,致仕后迷恋四明山的青山秀水,由金川徙余姚小岭,即现鹿亭乡晓云(晓岭),遂为余姚褚姓始迁祖。经数百年繁衍,褚姓人口众多,为浙东大族,除松江、除湖州、仁和、乍浦、南京、象山等地有分支外,余姚境内分布在梁弄、低塘、陆埠,但主要集中在鹿亭乡晓云、大山、高岩、深坑、大年、岩头等村。对晓云褚姓人来说,现在唯一可以追宗慎远、寄托幽思的似乎只有一座一息残存的褚氏宗祠,而其他能够追本溯源的物质记录,早被四十多年前一场“破四旧”大火彻底焚毁。晓云没有出过名人,至于人们念叨最多的何司令(何克希)、谭政委(谭启龙)、薛部长(薛驹),其实不是真正的晓云人,只有一个传说中的类似阿凡提一样诙谐智黠的褚节兴,才是晓云人土生土长的精神偶像。
晓云唯一引以为豪的一处古迹,便是那座建于清乾隆时期的大方桥,晓云人称为洞桥,桥高三十余米,雄峻轩昂,古朴典雅,是四明山石拱桥中的一朵别具一格的奇葩。除此之外还有一处赫赫有名的后方医院的遗址,是当年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创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接收和救治了大量的伤员,为浙东抗日战争和四明山人民的革命斗争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如今的晓云最值得夸耀的原始资本,则是得天独厚的原生态自然风光。晓云一年四季景致秀美,无论你在哪一个季节来到晓云,一定会被晓云的万千风情迷醉。春天的晓云被烟雨浸润得格外清丽空灵,看青山苍翠欲滴,岚烟缥缈,白雾如纱,听涧溪佩玉鸣鸾,莺鹂啁啾,婉转似歌。杏花细雨中,满眼望去,桃花粉烁,梨花絮白,层层梯田铺着灿灿油菜花,真是姹紫嫣红,美不胜收。暖风习习拂过,漫山遍野茶香兰馥,泥土和草木气息氤氲,挟和着野卉的芬芳,一股脑儿地扑鼻而来,无不令人赏心悦目,醉意陶然。夏天的晓云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休闲避暑的佳境,林木森森,野趣丛生,尽显“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的况味。而秋日的晓云,天高云淡,万籁清寂,山野斑斓,层林尽染,畦头豆果饱满,田畈稻香阵阵,走近农舍,鸡鸭肥嫩,猪羊丰腴,是观赏秋景、作诗写生的好时节,更是品尝野味、体验农家乐的好去处。冬日的晓云,大雪漫舞,银装素裹,踏雪寻梅,追迹狩猎,别有一番好风味。对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大森林里的城里人来说,晓云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晓云给世人的感觉,是那样的淳朴、清芬,那样的娴静、安详,尽管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有的却是养在深闺无人识的那份神秘,以及那一方风景这边独好的灵山秀水。